“绿色”是漳州最显著的城市标记,也是漳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。
因势利导,因地制宜,废弃的放生池变为风景秀美的南湖。 本报记者 蔡文原 摄
不久前,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,审议并表决通过《关于中心城区重要生态空间实施保护的决定》,划定中心城区5290亩土地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范围,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生态福利。一段时间来,《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》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,为漳州生态建设“保驾护航”。
“冬有暖阳、夏有荫凉,爱走就走、想坐就坐,清新呼吸、悠闲发呆,自由自在、畅享生态”,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,正享受着“生态+”带来的红利。
近年来,漳州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践行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建设“生态省”的战略部署,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“清新福建”的要求,按照“田园都市、生态之城”的发展定位,探索“生态+”模式,延展“生态+”效益。
漳州市着力实施中心城区“五湖四海”、南山水岸、九龙江畔“双百”绿化工程、圆山林下生态园等一批“生态+”先行示范项目,推动生态与生产、生活、生意“四生融合”,致力打通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换通道,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“高颜值”和经济发展的“高素质”。
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近三年连续蝉联全省第一,“全国文明城市”“国家森林城市”“全国绿化模范城市”“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” ……这一个个金字招牌的获得,是对漳州人致力绿色发展的褒奖,也不断刷新着世人对漳州这座千年古城的认识。
“五湖四海”先行,“一城花海半城湖”美景呈现
站在南湖的亲水平台远眺,满眼的山水花海在冬日暖阳中醒来。谁承想,就在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旧的老厂房、废弃的放生池。正是因势利导、因地制宜的做法,转变才能在短时间内发生,达到省钱省力省心的好效果。
昔日的荒地华丽蜕变、滞洪区被赋予新的功能,漳州市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。“一溪贯五湖四海,两山接千年古城”,这样的城市规划愿景,在市民眼中,是迈出家门口就跃至眼前的“高颜值”景致。
今年来,漳州紧紧围绕“田园都市、生态之城”的发展定位,着力将“生态+”具体化、项目化,在中心城区全力加快由碧湖、西湖、西院湖、九十九湾湖、南湖和荔枝海、香蕉海、水仙花海、四季花海组成的“五湖四海”项目建设,将其作为“生态+”的先行示范工程,带动各地县城建设一批片林、花海、湖塘,做到城中有林、城中有花、城中有湖,让百姓看得见风景、摸得到幸福、载得动梦想。目前,“五湖四海”34个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逾43亿元。其中,“城市绿色海绵体、市民多彩聚集地”西院湖生态园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园迎客;规划总面积7380亩,集城市防洪排涝、生态保护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西湖生态园大美初现;南山文化生态园,南湖、“南山水岸”、南山桥廊桥改造工程加快推进,湖光山色与古寺古桥交相辉映的秀美风光,为市民新增休闲好去处;凤凰山顶的万亩荔枝林,已形成波澜壮阔的绿色海洋,红色“绿道”沿途尽是天然氧吧、美景连绵;英桥花海将观赏性四季花海与本地花卉产业相结合,着力耕耘“花经济”,提升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……
湖光山色间,“绿城、水城”的历史内涵和生态活力不断被挖掘。由“五湖四海”示范带动的一批延伸工程也在加速推进:九龙江畔“百花齐放、百树成荫”绿化工程,正打造四季有花、大树成林的亮丽风景线;圆山林下生态园项目,正加快建设集休闲养生、文化创意、科普教育、娱乐健身等功能为一体,面向群众开放、全民共享的生态空间、服务空间,“让森林走近城市,让市民走进森林”。
今年1-11月份,全市共实施生态建设项目522个,累计完成投资547.51亿元,占计划投资144.50%,超时序进度52.83个百分点。“五湖四海”项目带动下的漳州,正向“一城花海半城湖”的“高颜值”迈进。
致力“四生”融合,努力打通“绿水青山”
向“金山银山”转换通道
吃生态饭,做生态事,走生态路。在漳州,“生态+”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变得丰满和生动,它不仅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,更是促进产业升级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探索。
“这里的良好生态和投资环境很适合创业发展。我们期待能在这里深耕,与漳州共同成长。”近日,来自宝岛台湾的90后芒果帮外贸精英林雪,对漳州碧湖创客小镇由衷赞叹。
在美丽的碧湖生态园周边,万达广场、皇冠假日酒店等高端服务配套设施日益完善,一批央企及众多金融机构争先进驻,知名房企的商住项目建设如火如荼,碧湖周边总部经济、金融中心、大型商圈已渐成气候。碧湖CBD的业态形成,是漳州从生态佳向“生态+”迈进、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生动写照。
通过科学实施“生态+”,漳州着力推动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生意“四生”融合发展。“生态宜居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竞争力。我们要通过做好‘生态+’文章,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。”漳州市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,要不断探索“生态+”模式,延展“生态+”效益。
做好“生态+”文章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关键。漳州以“生态佳”为基础,深入开展“抓生态比城乡环境”活动,通过“生态投资”助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。同时,为延揽人才创业创新,漳州还积极筑巢引凤,创新启动“安得广”惠民安居工程建设,重点解决来漳创业人士、优秀人才的居住问题,让更多的人在漳州安居乐业、安心创业。
在优美、整洁、便利的人居环境吸引下,一些知名商企、创客纷至沓来,全球最大信息管理服务商甲骨文双创基地循香而来,落户圆山脚下“水仙花的故乡”漳州高新区;福建猛狮集团觅踪而至,按照“新能源小镇”发展理念,在诏安打造绿色生态型工厂和国内领先的锂电池智能化生产企业; 26.8万平方米的漳州创客孵化器中,已吸纳了近20家以生态为主打方向的众创空间……
荔枝海、香蕉海、水仙花海等农业老品牌,更积极结合旅游、文化、服务等多元素,在“生态+”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中不断丰富提升自我,“开新花结新果”,创造出源于第一产业又高于第一产业的叠加效应。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,“五湖四海”项目周边已吸引43个项目签约落地,总投资近70亿元。“生态+”效应的逐步释放,让漳州经济发展迈向“高素质”。
共享生态成果,竭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
建设“五湖四海”,不仅让市民、游客有更多清新呼吸、休闲“发呆”的地方,而且让那些守护、打造绿水青山的人有更好的“发财”机会,让漳州的经济社会有更大的“发展”空间。在漳州,“发呆”成了一种时尚休闲的代名词。“生态+”加出了获得感、幸福感,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。
每个晨曦中,每片暮色里,你都能看到人们骑着公共自行车、坐着微循环小公交,在湖光山色中惬意穿行。这正得益于漳州全面完善沿河绿道系统的生态惠民工程。以“五湖四海”连通工程为载体、链接历史文化街区和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漳州中心城区慢行体系,让市民在现代快节奏中畅享自由呼吸、慢享“发呆”的福利。
穿行在骑楼,徜徉于古街,你会发现红砖、燕尾脊下的闽南风元素正逐步被融进各式生态文化主题公园,与满城的绿树繁花交相辉映,在传统与现代中变身成探幽访古的文化客厅。这得益于漳州的“生态+文化”工程,通过全力推进古城保护建设,充分发挥生态优势、激活文化积淀,让城市“提质”外化于形、内化于心。
不仅如此,漳州“生态”还与城市建设、产业发展、旅游项目、防灾减灾、民生工程等进行多业态融合,不断延展“生态+ ”效益,推动产业发展、城乡环境、生活品质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品位的加快提升,让市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,真正做到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、农村让城市更向往”。
“有形的风景(生态美)在眼前流转,无形的风景(幸福感)在心中流淌。”有群众这样说。 “生态+”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,并让人真切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福利。而“生态感”也愈加融进每一个家庭、深植于每一颗心。
漳州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《市容和环境卫生“门前三包”责任区管理若干规定》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效果明显,得到群众真心拥护。许多街道居民自发组队巡街宣传,录播闽南语快板说“门前三包”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助力维护生态环境。
全面推行“河长制”以来,九龙江漳州段不仅主干道有河长直辖,连小流域也都有自己专属的河段长和专管员。不少村子拉起自己的巡防微信群,形成人人参与爱江护水的良好氛围。
在“生态+”的实践中,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,让这座有颜值、有温度、有质感的城市,随着生态韵动的频率充满活力。
⊙本报记者蔡柳楠
微信扫码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