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江两岸绿水青山 高茂山 摄
城乡建设,一头连着发展,一头接着民生。
这五年,一条条宽敞通畅的道路,在不断拓宽和延伸中拉大了漳州城市框架;一处处新建改造的公园绿地,成为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和来客休闲、娱乐、游憩的好去处……
这五年,人们亲眼见证了漳州这座城市的喜人变化。推窗见景、一步一景,山更绿、水更清、天更蓝的城乡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清晨的公园,阵阵鸟鸣声将这座城市唤醒,给晨练的人们注入了崭新的活力;夜幕的街头,高楼披上了华丽的“晚礼服”,光彩照人,点亮城市的夜晚……五年来,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市委、市政府部署要求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以宜居环境建设、公共配套项目、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、为民办实事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为抓手,在城乡建设发展上全面发力,促使城乡品质不断提升,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,人居环境显著改善。
为城提质 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着力畅通道路舒展城市骨架, 建设公园绘就幸福底色,铁腕治污擦亮城市名片,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出“高分答卷”,拉动城市颜值大提升——
城市园林绿化,让城市“靓”起来。打造“五湖四海”生态项目,全市累计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195公顷、绿道836公里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、建成区绿地率等三项指标稳步增长,所有县市均荣获省级园林县城称号,中心城区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,相继获得国家森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。成功举办“2018年漳州国际雕塑艺术展”并建成漳州国际雕塑园,西溪郊野公园(龙文段)、闽南文化生态走廊西环城路段、古城开发建设等项目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。
完善交通体系,让城市“快”起来。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。全市累计新建改造城市道路876公里,大通北路、元光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、背街小巷、人行天桥建设完成。全市累计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20029个,芗城区政府立体停车楼、西街立体停车楼等一大批停车设施建成投用。
改善水域环境,让城市“水”起来。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,创建了40家省级节水型企业、单位、居民小区。全市累计新建改造污水管网851.6公里、雨水管网767公里和供水管网1005公里,加快供水一体化进程和多水源渠道建设,完成市区二水厂、南华水厂、龙海翠林水厂等一批水厂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,启动城市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,全面提升供水水质。
为城暖心 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
住房始终牵动着无数居民的心。为了让更多市民有一个安稳的暖心住所,五年来,漳州市不断提升住房保障能力,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房源,满足各个层次的住房需求。出台了一系列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和配套措施,共实施货币化安置20374套,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项目65305套,基本建成51430套。
健全城镇住房保障制度。全市共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9771套,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9909户。全市外来务工人员、新就业大学生家庭享受到公租房保障共1499户,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到公租房保障共409名。
漳州除了不折不扣完成“规定动作”,还自加压力开展“自选动作”——创新模式启动实施“安得广”项目,为符合条件的来漳、在漳就业人士,各类高层次人才、军地融合官兵和部分社会住房困难群众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房源,解决其在漳州安居乐业、安心创业的后顾之忧。先后组织实施两期4510套“安得广”惠民安居工程,有4097户家庭申购到“安得广”住宅。
为城添彩 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
绿色、便捷、干净、有序的居住生活环境,是城乡人居环境软实力的体现,五年来,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,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——
加快城市污水治理。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10座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,6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完工通水,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7万吨/日,截至2019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4.34%,让城市“净”起来。努力创建全国第一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,建成区10条40公里内河全部消除黑臭。持续开展污染源排查整治,累计排查九大类污染源8896个(排水户)、排水管网476.5公里,完成1379处源头截污改造、273个沿河排口整治、29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和192处管网混错接点修复改造。清淤整治河道56公里,征收河道用地1800多亩,建设生态水系和滨水绿道。
开展美丽乡村建设。累计完成502个“千村整治、百村示范”美丽乡村建设,创建47个“美丽乡村示范村”。同时,有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,新增30个国家传统村落、35个省级传统村落,全市国家级、省级传统村落数量达到45个、52个。
实施农房整治行动。全市36个住宅小区列入省级村镇宅小区试点。开展裸房专项整治示范村工程三年行动,强化村庄建筑风貌管控,编制具有地域特色的漳州农房建设通用图集和整治导则,2019年以来,累计完成裸房整治27168栋。
开展农村危房改造。共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贫困户约5.3万户,累计保障约1.8万户贫困户住房安全,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进行全覆盖鉴定。
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。健全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,按农村常住人口500:1标准,配备保洁人员。基本完成69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提升和32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建设,实现全市所有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,完成1221个村庄污水治理和69539户农户标准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任务。实施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累计新建改造乡镇公厕221座、农村公厕1715座。
推进“两高”沿线环境综合整治。以房屋整治、绿化美化、卫生治理、安全保障为重点,累计完成投资7.22亿元。
为城筑基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
五年来,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39亿元,年均增长11.2%。全市现有建筑业资质企业1053家,是2015年的2倍,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家,实现零的突破,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38家,是2015年的2.4倍。创新建筑工程监管模式,在省内率先采用建筑工地“互联网+”远程监管,市管项目全部安装扬尘监控系统,空气质量得到改善,工程质量显著提升,全市共有2个项目获得“鲁班奖”、2个项目获得“国家优质工程奖”,19个项目获得“闽江杯”优质工程。
装配式建筑累计开工面积341.74万平方米,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全省第三。3家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入选“住建部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”。
2021年
市住建局要这样干——
■持续完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
全市新建改造市政道路120公里以上,实现市区西湖片区路网基本成型,芝山大桥、东环城大桥等跨江大桥通车。
深化园林绿化建设,重点推广节约型、生态型、海绵型城市园林绿化,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500亩、绿道网络100公里以上,市区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。坚持“抓源头、抓水厂、抓管道、保民生”,抓好自来水厂先进制水工艺技改、供水管网改造、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改造,完成金峰水厂扩建,完善二水厂出水干管。推动供水信息化管理,有效管控管网产销差率和漏损率。推进市县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,扩建龙海、市区金峰污水厂。加快管网扩面,消灭管网空白区,做好排水管网排查修复改造,减少管网渗漏、外水入侵等,促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,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20公里以上。
■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
深化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公厕治理提升。
提升建筑风貌水平,推广使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住宅通用图集,推进设计下乡和闽台乡建乡创合作。
加大裸房整治力度,启动建设示范村50个,整治裸房8000栋以上。
推进农房抗震改造试点,全面完成3975户农房抗震改造试点任务。
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村落积极申报列入传统村落名录,积极申报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项目。
■持续扶持壮大建筑业
促进企业做优做强,新增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1-2家,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%以上。
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、劳务实名制及农民工工资专户为主的“三位一体”监管新模式,逐步根除工程项目欠薪“顽疾”。
■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
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。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9000套,确保2021年9月底前全面开工。推动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,合理确定租赁补贴发放对象、租赁补贴面积标准、租赁补贴标准,通过租赁市场解决住房问题。
微信扫码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