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一些自行车道被蚕食,骑车者只能骑到机动车道上。
——摄于腾飞路漳州八中路段
一个城市出行是否方便,是衡量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。而即便城市化建设再好,小车再多,自行车依旧是许多人便利的短途交通工具。近日,有市民致电本报,反映在漳州市区骑自行车出行时,经常骑着骑着发现前方没路可走,只好“被迫”骑到机动车道上,与机动车同行很不安全,对此,许多市民颇有怨言。
记者通过调查,发现不少本来是非机动车专用道,却被路边停放的小车占据大部分空间。再加上骑电动车的人比较多,路面上充斥着大量的电动车,导致自行车不得不在“夹缝中生存”,如此一来,打击了不少市民绿色出行的积极性。
上周,记者根据市民反映的情况,前往市区南昌中路、新浦路和腾飞路走访调查。
位于南昌中路鑫荣小区路段,记者发现,区分同一方向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仅用一线相隔。处于非机动车道的一边,停放着一排的小车,虽然有设置停车线,但这却让原本狭窄的非机动车道通行空间更小。自行车、电动车纷纷跨入机动车道,与小车并行。南昌中路清华园路段的路况也如出一辙,非机动车道为机动车道的三分之一,路边依旧停满了车,让本该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的自行车骑上机动车道。此外,由于临近沃尔玛商业圈,车流量比其他路段多了很多,上下班高峰期,经常出现堵车、排着车流长龙的状况。
市区新浦路,处于同一方向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融为一体,就连车辆往返的道路也只用一条黄线区分。新浦路本就不宽敞,有的小车停放在路边后,自行车通行的空间就所剩无几。在芗城中学路段,由于靠近学校,一到上下学高峰期,该路段就会出现车辆拥堵,自行车不得不从车辆停歇的缝隙中通行,十分不便。
腾飞路与新浦路相似。在靠近漳州牛庄文创园路段,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,且后座载着一个孩子,穿梭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。由于道路无设置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隔离栏,非机动车道停满小车,这位老人时不时地与货车并排前行,而处于他周围的是正在路上行驶的小车和电动车,看着十分危险。但这位老人依旧慢条斯理地载着孩子骑行着,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一切。
面对这样的交通安全问题,不少骑自行车的市民都说,出行一趟就要“提心吊胆”。家住在君临天下的王女士,平日里都是骑自行车出门,南昌中路是她上班必经之路。“每次都感觉要触碰到旁边正在行驶的小车了,十分危险。”
“有时候骑着骑着非机动车道就过不去了,只好骑上机动车道。这样久而久之,也就习惯了。”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吴先生,代步工具依旧为自行车。面对市区的交通现状,吴老深表无奈。
近几年来,漳州市在市区持续投放“达达通”公共自行车,鼓励市民绿色低碳出行。和市民一样,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自行车出行的道路空间被压缩的问题。
记者从漳州市住建局了解到,目前,漳州市正通过城区道路改造,除了改造路面状况、道路配套设施外,还更加合理地划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,增设骑行绿道。以今年改造完工的水仙大街为例,取消路边停车位,给非机动车道留出足够空间,并在宽敞的路沿石上设置专门自行车绿岛,让自行车出行更畅通。
“通过道路改造,以人为本,还路于民,鼓励更多的市民绿色出行,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环境质量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目前,正在改造的市区南昌路(钟法路路口至新华南路路口段)也参照水仙大街的改造方式,届时,将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。
此外,今年的市区道路改造提升,还要改造一批老旧街巷,通过实施路面、管网、照明、景观的改造提升,打通城市微循环系统,主要分流非机动车和行人,将给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选择。
他山之石>>>
据《新京报》报道,5月31日,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正式开通。东起昌平回龙观,西至海淀后厂村路,全长6.5公里。该路共分3个车道,其中两侧绿色的是正常行驶车道,中间红色的是潮汐车道。限速15公里/小时,行人、电动自行车禁入。按照设计时速,骑行者26分钟可从昌平回龙观骑到海淀上地软件园。开通这条专用路,有望缓解北京两地间的交通拥堵状况,惠及约1.16万“通勤族”。
厦门市于2016年开通空中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。它是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,宽度能容纳单向单侧两车道,长7.6公里,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空中自行车道。以桥梁高架形式设计,从BRT县后站绵延至洪文站。全线包含11处出入口,可直接与公交站点、人行天桥和建筑等衔接,串联两侧2个主要片区、5个大型居住社区、3个重要公建、4个大型商业广场及公园、学校等市民聚集点。
微信扫码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