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期间的“农村问题大讨论”可以说是全民性的国情教育。人们由此认识到,可与纽约、巴黎相比的一线城市代表不了中国,以高铁、出境游、打车APP为代表的“现代中国”景象只是局部。
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农村问题集中暴露的时间段。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、中产阶级,以及带着选题回家过年的记者,从田间地头和炕边锅沿发回一篇篇“返乡笔记”、“乡村调查”。
今年也不例外。由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”开篇,到“上海女子因江西男友家中晚餐而分手”贯穿全局,再穿插以“安徽农村新春豪赌见闻:一年打工钱不够打牌”、“农村彩礼动辄数十万,大龄男性结不起婚”等报道。这是2016年度的“发现农村之旅”。
在人们的日常视野中,农村是个越来越边缘的存在,它地广人多却只是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直到过年时,人们才一年一度地发现,在我们的身边沉睡着“另一个中国”。在那里,贫穷与暴富交织,保守与巨变共存。许多景象让生活方式正在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城市人震惊、感慨,而这些在农村只是日常。我们仿佛乘坐着两列火车,一列是舒适、整洁、乘务员彬彬有礼的高铁;一列是嘈杂、有汗味的绿皮车。两列火车的成员,彼此越来越陌生。
从积极角度看,春节期间的“农村问题大讨论”可以说是全民性的国情教育。人们由此认识到,可与纽约、巴黎相比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代表不了中国,以高铁、出境游、打车APP为代表的“现代中国”景象只是局部。原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生活在城市文明之外。所以在“国情教育”过程中,即使有些不和谐的声音,交流总好过隔绝。
但是换一个思考角度,很多人对农村如此陌生乃至一些小清新视之为异类,这并不正常。虽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,但对城市里的大多数人来说,这与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。
16年前,李昌平喊出那句名言——“农民真苦,农村真穷,农业真危险”的时候,问题虽然令人震惊,但三农仍是全民共同关注、共同期待解决的问题。而现在,许多农村问题暴露之后引发的往往只有猎奇、站队与撕裂。
如果地域偏见、阶层偏见没有消弭反而加剧,如果讨论的结果只是“农村真可怕,不要嫁给农村来的”,那么这场“国情教育”就是失败的。
“倒查三辈都是农村人”这句曾凝聚城乡共识的豪言,现在只是农村人的自我安慰。不少先富裕起来的城市人已迫不及待想要甩下乡下的穷亲戚,轻松上阵奔小康。但是清醒的人应该知道,这只是一厢情愿。
2015年,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.7亿,城镇化率达到56.1%。农村常住人口已经是小头,可以说“沉默的大多数”正沦为“沉默的少数”。但众所周知,城镇常住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半个农村人。农村问题仍然是我们前进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,弥补城乡差距、消除城乡隔阂是重中之重。这既是大局安稳所系,也是为了履行“共同富裕”的承诺。
其实“另一个中国”不在远方,也未必要春节才能发现。多少餐厅服务员、快递小哥、工地上的陌生身影,都是来自“另一个中国”的信使。很多人只是习惯当他们是隐形人罢了。而解决农村问题最关键的一把钥匙,就在城市里。比如,如果亿万打工者能在城市安家,留守儿童、隔代抚养等痼疾自然消散。
随着情人节一声号响,城市进入工作模式,那些被发现、被议论、被夸大的农村问题,还有机会被关注、被解决吗?每个真正关心中国未来的人,都该直面“另一个中国”。
微信扫码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