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尾村榕憩公园成村民休闲好去处
湖尾村位于东山县主干道西铜公路旁,与美丽的金銮湾畔“相伴”。去年以来,该村以创建省级“美丽乡村”示范村为契机,立足独特的“古树、古水源、古井、古祠堂、古庙”资源,以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为理念进行有效挖掘、保护,并融入古建筑文化、农耕文化、红色文化,先后投入700多万元进行绿化、亮化、美化等配套建设,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。
下山前自然村口,有一棵200多年的古榕树,树高超十米,树冠近十米,树干粗壮苍劲,树根盘曲虬然,神奇地形成了三个不同大小的树门。夏日浓荫匝地,冬天郁郁葱葱。此前这里杂物乱堆、垃圾乱倒,使大榕树的美景黯然失色。“美丽乡村”创建后,村民迅速行动起来,拆猪圈、清垃圾、架路灯、铺草皮,很快建成榕憩公园,寓意“富裕、美丽、和谐”的三个树门也显现出来了。如今,村民欢聚树下话家常,孩童爬树穿洞嬉戏忙,村民们又找回昔日的“乡愁”。
柳枝低映,小桥流水,树影人家,仿似江南。在东山岛,此情此景确实难得。时光倒流半个多世纪。1962年东山县发生严重旱情,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抗旱,在湖尾村一带沙滩找到丰富的地下水源,随后开工建设地下水工程。时过境迁,湖尾村地下水工程逐渐变成一条人工河。为改善生活环境,日前湖尾村村民上下齐心,清除水葫芦,恢复了潺潺流水。湖尾村还以这股水源为基础,收集当年建地下水工程的实物,建成谷文昌精神文化教育园,成为党员干部践行“三严三实”的教育课堂。
林荫下,古树旁,古井、古庙、古祠堂尽情叙说湖尾村的和谐故事。开凿于明朝中叶的“八角井”,“古”味浓重,采用青砖砌壁,井深8米,井沿呈工整的八角形,故得名;另一种说法是“八水归湖”,相传每逢雨季,因湖尾村地势低洼,周边8个村庄的水都会汇集于此,故得名“八角井”。村中古庙慈济宫,始建于清乾隆期间,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庙节,全村老少都会到此举行祭祀,祈求平安。湖尾村的“颍川文化”已有500多年历史,村内的湖尾、留田、下山前、顶山前4处古祠堂都是历史的见证。其中,位于葫芦山下的湖尾祠堂——光远堂,始建于明朝,采用极具闽南特色的旗楼建筑风格,每年举行的祭祖仪式,是当地民俗旅游的一个亮点。目前,该祠堂正配套建设许潭公园。
“五古丰登”催熟湖尾生态旅游。湖尾村党支部书记陈加兴说:“我们将力争打造成东山生态旅游的新‘名片’。”(朱少文 文/图)
微信扫码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