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漳州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》(草案)主要内容
一、项目意义
漳州西湖生态园是推进漳州“田园都市、生态之城”建设的重大举措,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,完善城市功能配套,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具有重要作用。
二、规划范围
项目位于芗城区芝山镇,南起北江滨路,北至金峰水厂、迎宾西路、北环城路,东起惠民路,西至九龙江西溪,沿江长度约 4 公里,总面积约 4.9 平方公里,与圆山隔江相望,地理位置优越。
三、基本情况
项目区内,现有林内、上坂、前山、康山、渡头、谢溪头六个行政村。其中 12 处文物点以及多珠百年以上的古树。项目区内自然形成“小溪、池塘、低洼地”等排水通道和集水区,植被丰富。
四、规划目标
项目依托漳州城市中心区,努力打造“江湖、山水、两岸、产城互动交融的生态园区”、“田园都市、生态之城”的样板工程。
五、城市设计体系
1.交通体系
①外联内系
优化区内路网系统,调整金塘路顺接胜利路,构建以北环城路、江滨路、胜利路、北仓路为路网骨架,瑞京路、官港路、惠民路、金岭路等为次干道,城市支路为补充的道路网格局。
主干路道路断面形式为双向六车道,红线宽度控制在40-60 米;次干路道路断面形式为双向四车道,红线宽度控制在 30 米左右;支路道路断面形式多为双向两车道,红线宽度控制在 20-34 米。
采用轨道交通+公交枢纽相结合的模式,充分强化轨道
R3 线上坂站的快轨“集结”作用。以上坂 R3 车站为起点,设置向龙岩、靖城、圆山高新区、金峰开发区以及市中心的公交线路,并在北环城路车站段设置公交港湾车站。
②绿色公交
建立绿色能源的区内有轨电车和便利百姓的共享单车网络。近期建设有轨电车为单向环线(逆时针方向),主要为环湖线路,线路总长约 3.5 公里,远期可通过瑞京路延伸至中心区。
③立体步行系统
充分利用地形变化和堤坝高程,塑造多层次的城市步行系统。同时,将 R3 线上坂车站的站厅与堤坝上的城市外滩连接,形成串联商业中心、漳州一中高中部、医院、养老院以及立体骑楼区的二层步行(电瓶车)系统,创造 “步行友好”的西湖片区。
2、公共空间体系
①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
西湖生态园区在引入住宅开发以及适量的办公和商业设施的同时,更注重园区的社会共享和公共生活的融入,特别植入了“闽南传统文化中心”、“漳州水仙花艺术中心” 、“蚂蚁艺术工作坊”、“西湖画院”以及“西湖体育中心”、“立体骑楼商街”等公共文化体育休闲项目,使西湖成为漳州市民公共生活的热点地区。同时,布局了“漳州一中”高中部等多所中小学和二甲医院、老年康复医院以及养老中心等。
②堤内堤外一体化
整合原本隔断九龙江的防洪大堤和北江滨路,形成九龙江和西湖“水绿形成整体”。原本堤外的郊野公园成为城市绿地,融入市民日常生活,将安排绿道骑行、健生跑步、球类运动、水上运动、林中漫步等多项运动主题活动,更好地满足了生态园市民日常锻炼和健康养生的需求。
3、城市景观体系
①创造丰富自然景观和生态体验
利用山丘、林带、滞洪湖体和原始地形,整合九龙江滨水资源,凸显湖光山色。西湖的水体依托原始地形并保留多个山丘,形成湖面、曲水、瀑布等多样的水体景观。同时,与原有的生态植被密切结合,保护三十余珠古树和多片生态林斑块,形成密林峡谷、林中湿地等植被景观,创造了更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体验。
②水体面积形态和岸线的提升
规划水体形态上从“人工”更加趋向“自然”。切合原有地形,形成蜿蜒曲折的多层次湖面,使得环绕水体的岸线大大增加,岸线长度达 21 公里,为市民和旅行者提供了更多可以亲近湖岸的地方。
4、历史文化保护
保留区内 12 处文物遗存,保护 19 处宗祠、民居等老建筑和场地。通过文化印迹的物质承载,追忆乡愁、彰显西湖片区文化。
5、总体指标控制
片区总用地面积 4.9 平方公里,规划总人口约 8 万人。总建筑面积 480 万平方米,其中居住用地容积率基本控制在2.5—3.0。“城市外滩”区的商务办公用地因塑造城市地标的需求,总体开发强度最高,容积率基本控制在 4.0—6.0。
微信扫码分享